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佛陀的啟示

人 間 佛 陀


(一) 釋名:

佛陀,梵語 Buddha 的音譯,略稱〝佛〞,含廣狹兩義,廣義指〝覺者〞, 即是能如實地了達宇宙人生真理,而智慧德行俱臻於究竟圓滿的人。狹義則尊稱在歷史上出現的〝釋迦牟尼〞。 今用後義。

(二) 時代:

釋尊的生卒年代說法不一, 根據近代學者考証結果約於公元前560年-480年左右,1954年之「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三屆大會」,會中通過統一佛教紀元以公元1950年為佛曆 2494年計算,即佛滅年代為公元前544年。 若用「眾聖點記」的說法,入滅年代為公元前 486年。

(三) 地理背景:

佛教源於印度,印度位於亞洲大陸南部的半島,北面被喜馬拉雅山和興都庫什山等山脈把印度半島和其他大陸部份分隔。而印度文化 則發源於西部的印度河流域和東部的恒河流域。佛教則興起於恒河 流域一帶。

(四) 歷史背景:

印度的民族非常複雜,原居民則為達羅毘荼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高度文明,稱為印度河文明。 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至 1500年由中亞細亞入侵印度,進佔印度河流域,再向東部推進。雅利安人不但帶來戰爭及崇尚祭祀文化,更建立了以婆羅門為至高級的四姓階級,其次為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即原居民達毘荼人)。




(五) 思想背景:

不同民族及文化交匯帶來思想衝激,達羅毘荼人表面上被雅利安人征服, 但在文化上郤同化入侵者。 及至1000年後傳統思想重新抬頭,使種種新舊思想湧現,對人的態度亦有不同的意見,印度的思想界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當時除了傳統的宗教如婆羅門教外,還有所謂六師外道,而佛教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的。

(六) 佛陀傳略:

佛陀,姓喬答摩,名悉達多,為迦毗羅衛國的王子,生於藍毗尼園,生母早亡,16歲娶耶輸陀羅為妃,並生一子羅睺羅。他的生活雖然美滿幸福,但在成長過程中,卻為了找不到人生的真理而煩惱,他覺察到人類所面對的痛苦,便下定決心找出原因和解決的方法,於29歲出家,在恒河流域行腳六年,參訪了許多名宗教師,研習他們的理論和方法,乃至嚴修苦行,這一切都不能使他滿足,所以放棄苦行,另闢蹊徑。後在尼連禪河邊佛陀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潛心禪修和觀想,總結六年苦行的謬誤,從一切障礙中獲得解放,徹底體悟和親証宇宙人生的真理,成為人間佛陀,時年 35歲。

釋尊體悟的人生真理與實踐的方法,有別於以祭祀可以生天的傳統信仰(婆羅門教)和以苦行為解脫的時代思潮,佛陀以一種適應時代文明,深入淺出的教法,來推展他的體悟。 首先在波羅奈的鹿野苑為他的一群老同修 — 五個苦行者,作第一次的說法,推動了不共世俗的「四諦」法輪,法輪精要以「緣起法」貫穿一切。

釋尊一生說法45年,活動於恆河流域一帶,他教導了各種階層男女, 不分貴賤,一視同仁,打破當時的階級觀念,使參與佛教者日眾, 僧團因而擴大。

釋尊於 80歲時入滅,逝於拘尸羅城外林中沙羅雙樹下,入涅槃前留下的教誨就是要比丘們「以自己作為島嶼,以法作為根據,以法為師,以戒為師」,遺骨被分八份,被當時各國分別建塔供養。

註:研究釋迦的傳記,不應著重宗教神話式的記載,也不用考究這些傳說的真偽,應從現實人生來考核學習,這才不辜負釋尊用他的一生來建立佛教。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滅,都是活現在人間的。

友好連結:健身健心網http://www.mind2spirit.com/

佛法與EQ

佛法與EQ

節錄於 一九九八年 四月 十九日 (星島日報 溫暖人間)
口述:陳家寶醫生
整理:徐圓

--------------------------------------------------------------------------------

EQ 是 甚麼? 英文 稱作 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中文 譯作 情緒 智商。這 與 我們 所 熟悉 的 IQ (智商) 有 異曲 同功 的 關係。

EQ 是 怎麼 誕生 的 呢? 大概 在 三年 前, 哈佛 大學 教授 丹尼爾.高曼 Daniel Goleman 率先 發明 這個 稱號, 並 著書 立說, 隨即 掀起 熱潮,歐美 國家 爭相 研究。 EQ 之說 去年 登陸 香港, 同樣 亦 引起 廣泛注意。

丹尼爾.高曼 教授 是 心理學家, 長期 從事 行為 與 頭腦 科學 的 研究,曾經 有 不少 著作。 他 這次 的 突破, 在於 把 科學上、 醫學上 對腦部 機能 的 研究, 與 人的 行為 聯為 一體 的 解釋, 並以 科學 與醫學 的 實證, 證明 人的 行為 與 情緒 有 莫大關係, 並稱 此為 EQ (情緒 智商)。

在 EQ 未 誕生 以前, 我們 只 認識 IQ, 並 習慣地 相信 人的 成功與其 IQ 有 直接 關係, IQ 更 具有 世界性 的 準則 去 量度。 不過這種 說法 近年 已有 所 褪色, 而 EQ 的 面世, 更是 有力地 提出人的 情緒 對其 成功 失敗 有 重要 作用。

EQ影響成敗遠超IQ

丹尼爾.高曼 教授 指出, 個人 控制 情緒 的 能力, 足以 影響 其一生。如果 說, 智商 對 人生 的 作用 佔 三成 的話, 那麼 情緒 智商 的影響力 足以 達到 七成。 以上 論點, 並 得到 大量 科學 醫學上 論證的 支持。

EQ 既是 個人 對 情緒的 自主力, 再 進一步 說, 它 包含 人對 自已的 認識 有 多少? 控制 自已 情緒 的 能力 有 多大? 有沒有 激情?又 是否 能夠 善用 激情? 能夠 瞭解 別人的 感受 嗎?

從 最基本 說起, 做人 必須 有 自我 認識, 要是 沒有 自知 之明,必然 會 影響 生活 質素, 而且 做人 處事 亦 難以 成功。

人生 不是 一個 風平 浪靜 的 旅程, 多少 總有 波濤 洶湧 甚至 驚濤駭浪, 置身 其間, 難免 會 消沉、 頓挫、 憂鬱 ...。 可以 承受壓力 的話, 就 容易 雨過 天青, 否則 就會 一蹶 不振, 甚至 自尋末路。

情緒 亦 包含 激情, 激情 是 一種 衝剌力, 可以 助人 成功, 但是,不理智 的 激情, 不合 時宜 的 衝動 卻會 累事, 進而 導致 嚴重 後果。

能夠 了解 別人 的 感受, 做人 肯定 會 成功 得多。 能夠 領會 別人 的喜怒 哀樂, 就 可以 作出 恰當 的 反應 與 行動, 人際 關係 也好。這種 能力 不一定 是 說話 溝通 技能, 而是 無時 無刻 不在 活動中 的身體 語言 、表情、 眼神 ... 等等。

配偶、 家庭、 子女 都是 最受 情緒 直接 影響 的 範圍。 EQ 低 就容易 破壞 家庭 幸福。 進而 影響 下一代 的 成長。

EQ 也 可以 說是 理性 與 感性 的 平衡, 以 個人 開始 進而 推展到 家庭 EQ、 教育 EQ、 公司 EQ、 社會 EQ、 種族 EQ、國家 EQ。

佛法智慧補充EQ不足

佛法 其實 也是 EQ。 佛陀 是講 人生 問題, 並 提出 處理 人生 問題的 方法。 然而, 佛法 與 EQ 的 相似 之中, 它比 EQ 更深入,更徹底。 並 補充了 EQ 的 不足, 且 提昇 EQ 的 能力。EQ 只能 反映 問題 與 現象, 但 不能 指出 問題 的 根源。 例如 說EQ 受到 道德 淪亡 影響, 然而 道德 又 為何 會 淪亡? 講不到 問題核心, 當然 談不上 對治 的 辦法。 從 這個 角度看, EQ 顯得 被動 而無能 為力。 反之, 佛法 就 可以 全面 而 徹底地 指出 答案。

佛法 的 智慧, 直指 問題 的 核心 與 根源。 它既 能 解釋 人類 感性與 理性 失卻 平衡 的 原因, 亦能 提供 提高 自我 反省、 自我 控制能力 的 方法。 它 可以 改善 和 提昇 EQ, 令 人的 情感 與 理智 得到平衡。 人的 自制力 加強, 社會 道德 就能 建立 起來, 那末 我們 生存的 社會 就可以 逐步 淨化。

EQ 是 近年來 成功 的 發現, 幫助 我們 從 一個 更有 系統 的 角度 去認識 人生, 但它 畢竟 有所 局限, 然而 佛法 可以 彌補 它的 不足,豐富 它的 內容, 並且 能夠 提供 最 有力的 改善 辦法。

友好連結:健身健心網www.mind2spir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