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忍耐文化-忍辱波羅蜜多

股巿又興旺起來,最近,恆指每天的波幅很大,在銀行裏,股民爭看股價的現象又重現,投資者的心態,若能在升時忍手不放,不貪少利,多等一會,賺的會更多,在跌巿時僅守止蝕點,忍心拋售,會蝕得更少,但這「忍」字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香港政府公共屋鄉村內有很多老人互不相識,被安排在同一單位內居住,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時有爭執,甚至大打出手?活了幾十年,還是做不到「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
「忍」,是中國人的美德,可惜在這繁忙的社會裏已被人遺忘,但無論個人或社會,凡事能做到難忍能忍,每個人都會有益,所以應推行「忍耐」文化。佛教徒行菩薩行,更明白忍耐的重要性,修忍辱或忍耐波羅蜜多,即包括忍讓、耐苦、堅毅和寬恕四種德性,缺一不可。

忍讓並不等於怕事,也不是懦夫行為,忍讓的背後是以智慧為基礎,避過劍拔弩張的場面,減低憎恨心的負面影響,用理智去處理事情。「耐苦」是每一個成功人士的要素,這個世界是沒有免費午餐的,不能忍苦耐勞,就不會成功。要修行,在身心上必會遇到不少痛苦和挫折,要度眾生,是「難行道」,若沒有耐苦的能耐和堅毅的精神,一定不會成功。

有些人能逆來順受,不以行動來報復,但其實心中怨恨難平,這怨恨的種子,會毀掉人的一生,所以寬恕是忍耐文化的根本精神。佛教徒對眾生有慈愍心,明白眾生在迷困中不能自拔,自然能寬恕眾生。

中文的忍字,上面是刃,下面是心,像一把刀插在心中,是很痛苦很不易做到的事。這裏我提供一些修行途徑以供大家參考。一是修「自他換」,多從別人的處境著想,把自己放在別人的處境去考慮問題。二是常常憶念佛陀以他為榜樣,因為佛是「容忍的大海」,還有就是把眾生當佛菩薩般看待,因為眾生是未來的佛。最後當然是只有證入「平等空性」時才能真的做到無怨無悔,無求但寬恕的境地,而忍耐波羅蜜多圓滿時,就是佛的境界了。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吉祥卧

我們常常說:『食飽睡一睡,好過做元帥』,但其實多睡也可能是一項臨床症狀。西方國家流行病學的統計顯示,一般成年人口中日間過眠的盛行率約達5%。最近國內的調查數據顯示,15歲以上的人口長期有日間維持清醒困難的盛行率也達到3%。這些數據尚未包含也是高危險群的兒童青少年。從睡眠醫學的角度來看,睡眠剝奪、打鼾、安眠藥劑的使用等是最大宗的相關因子,有許多潛在的身心疾病和行為及心理因素都可能與之有關,因此必須對「日間過眠」謹慎從事專業評估。

佛經中常說,我們常受「五欲」困擾,五欲乃指「財、色、名、食、睡」,即金錢欲、性欲、名譽欲、飲食欲和睡眠欲,所以過睡是一種惡習。佛陀常教導我們,要除「五蓋」,即滅除貪、瞋、痴(睡眠)、慢、疑。佛陀又教導跋祇國人行「七增法」,即(一)樂於少事,不好多為(二)樂於靜默,不妙多言(三)少於睡眠,無有昏時(四)不為群黨,言無益事(五)不以無德而自稱譽(六)不與惡人為伴黨(七)樂於山林閑靜處。

睡眠的時候,也可以是修行的時間,如密宗有所謂「睡夢瑜珈」,又有所謂「睡眠護身法」,睡時觀想自身變為上師,然後再化為本尊形象。永明延壽禪師,每天持阿彌陀佛聖號,乃至作息、飲食、大小便利、睡眠的時候,都不間斷,叫精進專修。星雲大師曾告訴大家,他連睡眠都是用「華嚴睡眠」的修行方法的。

以右手的手臂當作枕頭,左手平緩的放在腿上,右臥腳微弓,屈膝側睡,是佛陀在休息和去世時,所採用的姿態。此安祥的姿勢,名為「吉祥卧」。佛枕右脅而臥的姿勢,象徵佛涅槃,又稱為「涅槃像」,充分表現出佛教生死自在的精神。大家晚上睡覺時,可以採用「吉祥卧」的姿勢,醫學研究發現,這個姿勢可以避免壓迫心臟,有助於血液循環與腸胃消化運行,是較健康的睡姿呢!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信仰治療

信仰治療:止痛藥的啟示


阿敏剛剛生下了一個男嬰,因為作產時間過長,所以要做剖腹取嬰手術把嬰兒拿出來。在巡房的時侯,見她面露痛苦的表情,翻查病歷,原來是因為她拒絕服食止痛藥的原故。阿敏因為擔心止痛藥會有副作用,而她又用母乳餵哺嬰兒,恐怕藥物會經由母乳而影響幼嬰,所以拒絕服用止痛劑。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其實只要病人對醫生有信心,肯請教醫生,經過解釋後,會明瞭藥物的用處,只會幫助病人早日康復,不會引起副作用,病者就會遵照醫生的吩咐而吃藥,不用忍受不必要的痛苦了。


西醫所用的鎮痛劑,分麻醉性和非麻醉性兩大類。麻醉性鎮痛劑可以止痛的原理,是藥物可以對大腦的神經系統產生作用,而非麻醉性止痛藥止痛的原因,則是針對末稍(外周)神經的反應。合成麻醉劑包括有pethidine, dipipanone (Diconal), doxtropropoxy-phene (Distalgesic),Morphine嗎啡,Dipipanone (Wellconal) 地匹酮,Methadone ( Physeptone) 美沙酮(菲仕通)等。Pethidine, diconal和 distalgesic是常用的鎮痛劑,短時間服用,並不會產生心理或生理上依賴性的副作用。嗎啡的止痛作用較強,雖然長期服用可產生毒癮,但對臨終病患者則有藥用的價值。醫生雖然沒法醫治每一種疫病,但郤可以用鎮痛劑來幫助病人減輕苦楚,安靜地渡過人生最後的階段,而對於末期病患者來說,會否產生毒癮已經是毫不重要了。地匹酮和美沙酮則沒有藥用價值,主要用途是常用作海洛英毒癮的代用品。


非麻醉性鎮痛劑,亦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是包括很多組的藥物,最普遍使用的則有一般人所熟識的必理痛和亞士匹靈。這兩種藥物的止痛能力較弱,但很少會產生副作用。其他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止痛能力較強,有些甚至可以等同合成麻醉劑,但長期服用會有副作用如胃出血等,不過近年已有新製成的藥物如VIOXX, CELEBREX 等,只針對產生痛楚的神經末梢,而令胃出血的情況減至最低。


最近有報告顯示,香港人在藥房購買止痛藥的人均次數,有上升的趨勢,亦比鄰近的地區為高。若是經過合法的途徑來購買藥物,不用醫生處方而可以買到的止痛藥,都是必理痛或亞士匹靈等輕微的鎮痛劑,就算長期服用,一般不會對生理或心理上構成任何傷害,但若使用者胡亂地長期服食,不去請教醫生,亦可能做成心理上的依賴,而變成濫用藥物的。從病人拒絕服用鎮痛劑到有人濫用止痛藥,我們可以觀察到一般人的處事方法,就算面對同一個問題,很多時都會各走極端,而我們亦了解到這些做法的害處。在做決定前充份明瞭事實的真相,作出適當的反應而不走岐途,才是理智的做法。這樣的處事方法,在佛教的層面來說,就是體驗佛陀所提倡的「中道」的生活。佛陀清楚地提醒世人,要減少煩惱,就要過有智慧的生活,亦即是做人處事要處於中道,實踐活用中道的智慧。



吸服可卡因合法化

電視上時常會播放政府的宣傳廣告,警告市民,特別是年青人,不要嘗試去吸服毒品如海洛英等,否則會前途盡毀。社會上不時有宣傳活動,而學校內也會舉辦講座,還有社工的輔導,希望年青人不要墮入吸毒的陷阱裏。其實吸毒者本身都了解吸毒的害處,但無奈不能自拔,而年青人吸毒,仍然是社會上一大問題。年青人吸毒,很少一開始就服食海洛英等,多數由濫用軟性藥物開始。軟性藥物,除了在狂野派對中可接觸到的社交藥物外,其他最普遍被使用的就是大麻和可卡因了。

可卡因(cocaine),又名古柯鹼,是一種白色的粉末,由南美洲生產的可加灌木提煉出來的。可卡因有時會混合海洛英一同注射,但比較普遍的則是用一支小管吸入鼻腔內。古柯鹼是一種很強烈的興奮劑,最初因為它的價錢昂貴,所以在上層社會流行,但最近由於它的價錢有低落的趨勢,因此也開始普遍起來。這種興奮劑可以使人產生興奮、亢奮的感覺,消除飢餓,但對於疼痛和疲累則感受不到,所以令人覺得體力充沛和精神旺盛。不過,有時這些感覺會被焦慮和恐懼所取代。在短時期內頻密服用大量劑的古柯鹼,可導致極度的剌激、焦慮、狂想,有時甚至進入迷幻的境界。它的後遺症則包括疲倦和沮喪,有時甚至會失眠,還有機會引至心臟衰竭。不斷地吸入的動作會破壞沿鼻部位的鼻粘膜,同時也可能破壞及分開鼻孔的結構。


可卡因的使用者,一般不會對這種藥物產生適應能力或身體方面的倚賴,但可能會發展出一種很強烈的心理上的素求,常常要依靠這些藥物所帶來的身心的安適感。長期使用者可能會表現得非常緊張、過敏和混亂,由於睡眠不足而導致疲憊。



由於吸服可卡因不會做成身體上的依賴,對濫用者的害處,可能等同吸煙或飲酒,所以在歐洲,有些國家正在討論有關吸食可卡因合法化的問題,而有些地方甚至已經立例容許青少年吸服可加因。由於是新實行的措施,到現在還不能下判斷這樣的做法是否恰當,但採用這些政策的政府,主要是覺得規範化後,政府會更易控制藥物的來源和數量,減少黑社會的介入和操控,同時可以更有效地幫助那些濫用藥物的人士。是否應該合法化,正反雙方都有不同的理據,相信要配合當地的社會狀況,市民對整件事情的認識和德育的要求,才能決定甚麼是最好的途徑。其實最重要的是決策者有決心去解決問題,用愛心去幫助那些濫用藥物的人士,而不是另有目的。合法化後的明顯害處,就是可能會帶給年青人一個混淆的信息,一個借口去理性化這些行為,令社會上慢慢產生認受性,而增加濫用者的人數。由宗教的觀點出發,自然認為要帶給年青人一個明確反對的信息,所以對合法化這一建議,一定有所保留。佛陀的教誨,是希望每一個佛教徒都守酒戒,希望人人時時刻刻都在清醒的狀態下。連酒都不可以喝,對於合法化的建議,自然是應該反對的



跳板藥物大麻


大麻或大麻樹脂,是屬於迷幻劑(hallucinogen)一類的藥物,但並沒有藥用的價值。大麻是非法藥物中最廣泛使用的一種,被形容為比較軟性的藥物,有時又被稱為跳板藥物,因為有些使用者是從吸食大麻而轉到服用更強的硬性藥物,例如海洛英。根據英國衛生部估計,在英國大約有一百萬人使用大麻。因為大麻相當便宜而且容易取得,所以常是年青人最先試用的非法藥物。


大麻cannabis 是把一種植物:cannabis sativa的葉子晒乾,然後捲成香煙或用煙斗吸食,也可以把葉子拌在食物裡吃,俗稱大麻煙(marijuana)或“pot”。 Hashish或hash(大麻樹脂cannabis resin) 是從大麻樹上刮下來的樹脂,黃黑色的,可以壓成一塊塊的糕狀物,吃的時候取一小片和煙草混合吸食或咀嚼。大麻油則是從樹脂提煉出來的液體,是大麻中最強力的一種。這些藥物一般從北非、中東和亞洲多處出產。種植、製造或供應任何形式的大麻,一般都是不合法的。


大麻在燃燒時會發出一股很特別的氣味,有點像燒焦的麻繩。這種氣味會在吸食的現場縈繞一段時間才消散。大麻服食者的用品,除了大麻外,還包括捲煙紙、燒焦的鉗子或用以連接大麻煙與香煙的鱷魚皮煙咀、一些奇形怪狀的管子和香枝或香料以便辟除氣味。


服用大麻的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會視乎使用者的期望與心情而有所不同。很多人在第一次服用大麻時,只會產生很小的效果。持續使用後,最普遍的效用是鬆弛和多說話,時常興高采烈和對顏色和音響有高度的敏感。有些人在服食大麻後,會喪失精力,情緒經常改變,在提及行為時,會表現出好辯駁的態度,在歡欣、喜歡說話的現象過後,沮喪的情緒會跟著出現。服用者食慾有所改變,對於糖果非常渴求,亦可能干擾學校功課、影響工作表現、運動或嗜好等。


大量服用大麻會造成知覺錯亂。沒有經驗的人往往會過量使用,而有些人在焦慮或沮喪時服用大麻,會發現他們不愉快的感覺加深了,有時甚至可經驗到一種短暫的恐懼,不會基本上不會因為服食過量大麻而招致生命危險。



儘管有關大麻對使用者健康的影響,還需要作進一步的醫學研究,不過根據現在所掌握的証據顯示,大麻有可能干擾青年人成熟的過程,也可能損害生殖器官。因為大麻通常是吸食,所以會引起支氣管炎和增加患上呼吸道疾病的機會,亦有可能導致肺癌。在性格上有困擾的人服食重劑的大麻,可突然引發暫時性的精神錯亂。長期服用大麻,雖然在身體上產生倚賴大麻藥性的可能性不高,不過經常服用會發展心理上的倚賴。



罌粟花


最近有新聞報導,阿富汗鴉片的產量大幅度增長﹐聯合國證實阿富汗農民在2002年度生產的鴉片量,估計多達3,400公噸。世界各國都很關注這些鴉片去向,一般相信會是經過製煉後,流入毒品市場。鴉片對人類的禍害,可說已持續多過一個世紀,而對於中國人的影響猶深,因為相信大家都不會忘記,中國近代吏的序幕,就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


鴉片是從一種草本植物──罌粟中提煉出來的。罌粟,原產於南歐及小亞細亞,後傳到印度、阿拉伯和東南亞等地,是一種一年生的栽培植物,一般種植在海拔高達300至1700米的地方。植物身高約1.5米,每年在二月播種,四、五月開花。罌粟花呈白、紅、紫等顏色,每朵花有四個花辯,葉子大而光滑,並帶有銀色光澤的綠色,而當其果實成熟時,花辯會自然脫落。罌粟本身並不是毒品,但從罌粟中郤可以提煉出鴉片、嗎啡、海洛因、可待因等等毒品。

鴉片有生、熟之分。生鴉片是透過多必的小刀,將罌粟的蒴果輕輕劃破,讓白色乳汁流出,待乳汁乾燥凝結後而成。一般呈褐色或黑色膏狀物,可製成圓塊狀、餅狀或磚狀,俗稱阿芙蓉或福壽膏。鴉片屬醫學上的麻醉性鎮痛藥,但現在已沒有任何醫療上的價值。生鴉片一般表面乾燥而脆,裏面則保持柔軟和有粘性,味苦且具有強列的、令人作哎的氣味。生鴉片中除了百分之十五至三十的礦物質、樹脂和水份外,還含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特殊生物鹼。這些生物鹼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嗎啡類生物鹼,其中又包括三種成份:嗎啡、可待因和蒂巴因。一類是罌粟鹼類生物鹼,而另一類則是鹽酸那可汀類生物鹼。生鴉片需要進一步加工處理後,才可供吸毒者使用。


熟鴉片就是生鴉片經過燒煮和發酵後而成,可製成條狀、板片狀或塊狀;其表面光滑柔軟,有油膩感,呈棕色或金黃色。熟鴉片可發出強烈的香甜氣味,是用附以煙袋鍋之長管來抽吸。吸食者先把熟鴉片搓成小丸或小條,再在火上烤炊軟後,就塞進煙槍的煙鍋裏,然後翻轉煙鍋對準火苗,吸食燃燒產生的煙。一個煙癮不大的吸煙者每天吸十至二十次,但亦有人可每天呆吸百餘次。當前最普遍的吸食方法,是一下吃上一、兩個小鴉片丸,或把鴉片溶於水中,注射其溶液。有些吸煙者還會把鴉片燃燒後的殘渣保存起來,以備缺煙時重新使用。過量吸食鴉片可引起急性中毒,可因呼吸抑制而死亡。



最初幾口鴉片的吸食,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令人頭暈目眩、噁心或頭痛,但隨後則可體驗到一種伴隨著瘋狂幻覺的欣快感。為了達到麻木的瞑想狀態,吸煙者需要紋絲不動和安靜。鴉片藥物成癮性極高,而且有藥物耐受性(即使用有效劑量一次比一次加重)。吸食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尚能保持職業和智力活動,但如果吸煙太多,慢慢會變得瘦弱不堪,面無血色,目光發呆,瞳孔縮小,失眠,和對什麼都沒有興趣。長期吸食鴉片,可使人先天免疫力喪失,因而極易患染各種疾病,而注射過程若不清潔,則易造成感染,如注射處潰瀾、發炎,肝炎,愛滋病等傳染。由於吸服鴉片會成癮,所以若一段時間後沒有吸食,就會有戒斷症候出現。



海洛英


九十年代的香港雖然興起了一些搖頭丸、K-仔之類的「派對藥物」,但根據香港禁毒處中央檔案資料顯示,一九九九年呈報的吸毒人數有一萬六千多人,當中有一萬二千人吸食海洛英,所以海洛英仍然是高居香港毒品榜榜首的毒品。海洛英又名白粉、粉、灰或四仔,而其中兩個英語俗稱是“smack”及“H”,是現代人吸食上癮最普遍的藥物。海洛英的使用者通常是由使用一種較「軟性」的藥物,例如派對藥物、可卡因、大麻等開始,然後慢慢進展到較「硬性」的藥物,以便加重獲得首次使用藥物時所得來的那種感受。


海洛英是屬於鴉片劑的一種,是從嗎啡提煉出來的一種純白色粉末,等於嗎啡強力的兩倍多。這類藥物屬於鎮抑劑,但沒有藥用價值。這些白色的粉末,帶有苦味,使用者可以吞食,溶解於水中飲用,或注射到血管裡(稱為mainlining),皮下注射(skin-popping),鼻吸或口吸(追龍)。製造或售賣海洛英都是違法的,在街頭流行之海洛英品種純度不一,由淺棕色至白色都有,亦有混入奶粉、糖或葡萄糖等物質,一般依純度不同而分一號、二號、三或四號海洛英。白粉通常是以小紙包包裝或以封口塑膠袋等方式流通市面。


吸食海洛英者的身體會很快有反應,包括愉快的感受、減少痛楚和飢餓感等等。藥物會令呼吸、血壓和脈搏等身體機能減慢。首次使用除了會感到欣快外,還會伴隨著噁心和嘔吐的徵狀。吸食者身體的機能會減慢,他們會昏昏欲睡。若一次過吸食大量的海洛英,藥性可以令呼吸減慢、體溫下降及心跳不規則。呼吸減慢至停頓時,就會致命。


吸食海洛英之危險,是因為它極容易成癮。使用海洛英的人一般需要越來越多的藥物來達到同樣的快感,不過到了後期,就算增加吸食量也不能達到快感時,他們就只是為了感到正常一點而吸食了。長期使用海洛英者會體重減輕和食慾減弱、流鼻水或鼻孔發癢、瞳孔收縮及雙眼流水、性情暴躁和煩躁、手臂、手背及身體其他部位有針痕、床單或衣袖可能有血漬、對一般的嗜好、活動、學校和工作喪失興趣。長期使用者會產生呼吸毛病、有便秘、情緒不穩定和月經失調等問題。


由於一般吸食者買回來的白粉會混入其他雜質,例如粉筆的粉或葡萄糖等,甚至可以混入其他藥物(例如安菲他命或巴比土酸鹽),這大大增加了使用時的危險性。吸食者由於不能正確知道吸食的份量,這會令他們有更大機會因過量使用而死亡。吸食海洛英的人衛生情況通常很差,若果他們共用針筒注射,便有機會染上如愛滋病或肝炎等性病了。



使用者如果停止服用海洛英,就開始有毒癮發作的徵狀出現,如疼痛、流汗、發抖和肌肉痙攣等。身體方面上癮的情況,在出生於倚賴海洛英母親的嬰兒身上最為明顯。由於嬰兒在母胎時已有這種倚賴的情況,所以在嬰兒出生後,就開始經驗到毒癮發作時的徵狀,原因是嬰兒已經不能再從母胎的血液中得到藥物的供應。病嬰需要接受鎮靜劑和止痛劑,慢慢消除毒癮,全部的過程大約需要一個月。有許多病嬰雖然接受了治療,但仍有可能不能生存,所以吸服海洛英,是名符其實的禍延後代了。



信仰治療:戒毒不同於一般疾病的治療


戒癮的過程漫長而艱辛,並且同時涉及生理、心理及社會三大層面,所以戒毒不同於一般疾病的治療。國際上公認的治療方案,是基於生理、心理和社會醫學模式的全面考慮,採取脫毒、康復、後續照管等幾個階段與步驟,來幫助濫藥者擺脫毒癮的。


脫毒階段是戒毒的開始,使吸毒者可以順利過渡急性戒斷反應期,幫助解決身體上的戒斷症狀,令吸毒者能夠脫離毒品而沒有生理上的痛苦。這階段通常需時1-3周。若只進行單純的脫毒治療,則療效不佳,戒毒者的複吸率可高達90%以上。


阿片類毒品成癮的脫毒治療有許多方法,主要分爲自然戒斷與非自然戒斷兩大類。自然戒斷法,即是不會給予吸毒者提供專門戒毒的藥品,硬性停止吸毒,讓戒斷症狀自然發展,自然消退。戒斷症狀的極期大約在第三天,即斷毒後72小時,熬過以後,便開始好轉。7至10天,大部分明顯的症狀都會消失,可說是克服了身體上的依賴性。這種方法簡單,需時最短。有人認爲,讓吸毒者體驗到難受和痛苦,有助於吸取教訓,不再重犯複吸,但世界各地應用自然戒斷法已數十年,並未見到出現吸取教訓,不再複吸的效果,反而使吸毒者對戒毒機構産生恐懼,儘量躲避,失去求診的積極性。自然戒斷對於年老體弱者不適用,有時可能會危及生命。


藥物戒斷法就是採用各種抗戒斷症狀藥物來減輕吸毒者在戒斷過程中的痛苦,或用其他同類藥物來進行替代遞減性治療。戒癮藥物,傳統上以症狀療法所使用之 Clonidine、鎮定安眠劑、抗精神病劑為主。使用 Clonidine雖然可以減輕戒斷症狀,但郤無法完全解除戒斷症狀所引起的痛苦;使用鎮定安眠劑,會擔心因使用不當而上癮;抗精神病劑,則必須避免產生錐體外徑副作用。針對海洛英成癮者,近年來已研發成功多種戒癮藥物,其中包括鴉片接受器作用劑(Opiate receptor agonist)如美沙酮(Methadone)和LAAM(N-acetyl-methdol )、其他藥物如丁丙諾啡(buprenorphine)和拿淬松(Naltrexone Hydrochloride)等。


美沙酮無法治癒鴉片類成癮,僅是讓成癮者維持在此藥品上,避免毒癮發作,而LAAM是美沙酮衍生物,具長效性質,且比較不會產生欣愉感,濫用性較美沙酮為低。丁丙諾啡(buprenorphine)是新藥,病人只須按指示服藥三天便能戒除毒癮,成功率頗高。一般戒毒藥物如美沙酮會使戒毒者感到痛苦,包括骨痛、精神疲累、食慾不振和睡眠不穩等,但BUP則沒有這些副作用,而且斷癮的症狀很輕微,,戒毒者服用期間仍可吃飽睡足,從表面觀察更不知其正在戒毒。拿淬松(Naltrexone Hydrochloride)是鴉片接受器拮抗劑(Opiate receptor antagonist),此類藥物使用後會拮抗海洛英、嗎啡的作用,即是使用它之後,再服用鴉片類劑不會獲得預期的欣愉效果;如果停用時,亦不會有戒斷症狀。


脫毒完畢決並不是戒毒治療的終結,由於藥物的作用只是消除了生理戒斷症狀,而戒毒者的心理、神經功能、身體狀況還未恢復,行爲還未得到矯正,這些都是導致複吸的因素,因此需要有一個過程來處理脫毒後的稽延性戒斷症狀、心理和行爲問題,這個過程就是康復階段。後續照管則是指在戒癮者回歸社會後,建立一套監督、扶持措施,給予他們心理或專業輔導,並提供其他方面的支援和幫助,讓他們重新融入社會。

信仰治療:宗教治療與靈性治療

對於戒毒,有些地方政府是採用強制執行形式,有些國家則屬自願性質。一般醫療單位或政府機構針對戒毒治療,多是用藥品輔助吸毒者身體解毒,並紓解其心理困擾;但有些志願機構,如有宗教背境的,在近年則積極推行信仰治療,希望藉著宗教的力量,來幫助濫藥者戒除惡習。

在世界各地,信奉主耶蘇基督的晨曦會,近年積極推行褔音戒毒。福音戒毒是屬於第三基層治療法,也就是靈裏治療法,重點是不依賴藥物,不單憑己力,完全因著神的愛,聖經的教導,過來人榜樣的帶領,以及團體動力,來幫助吸毒者之身體解毒,心理重建,使戒毒者更新自我,淨化情感,擁有一個全新的聖潔品格,平穩踏實的回歸社會,這正是福音戒毒全人復健的意義。接受晨曦會輔導者必須住在會內戒毒村,男性為期一年半,女性為期一年,各分為四個輔導階段,以身體、心理、靈性及職能訓練等全方位復健為輔導內容。第一階段是讓學員適應村中生活,幫助他身體恢復健康。第二階段輔導學員人格重建,藉著農場式的生活方式,鼓勵學員自己種菜養畜,由工作中操練責任,產生良性的團隊默契精神及自我肯定。第三階段幫助學員在思想更新中建立人我互動的關係。第四階段則是賦予其幫助戒治學員的服務功課,且為出村後擬訂新生活。

在台灣,有佛教團體舉辦信仰治療襌修班,希望藉著佛陀的教誨,持戒的清淨生活和襌修的力量,來幫助濫藥者戒除毒隱。

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幫助戒毒者戒斷毒癮,有別於醫治其他的疾病,因為對於濫藥者來說,心理上的問題遠較生理上所產生的毛病嚴重,亦直接影響到戒斷的成效。醫護人員要充份理解戒毒者心靈上的解脫的重要性,要對濫藥者的身、心、靈進行全面的照顧,全人治療才能增加成功的機會。

巴利加度是美國佛羅里達州浸信會健康系統戒毒療程的主管(Perry F. Carios, DO, of Baptist Health Systems Chemical Dependency Program in Jacksonville, Florida, USA),他指出醫療工作者在設計和推動戒毒療程時,要充份了解靈性(spirituality)和宗教(religion)兩者的分別。靈性的提昇,意即指個人的精神得到慰藉,心靈有所寄託,人生充滿希望,生活過得充實而滿足。至於宗教信仰,則一般會受到社團內信條的規管,信眾可以在教團內得到心靈的慰籍,精神上的溝通,但教會會比較著重儀式,這些儀式甚至會世代相傳。靈性的修養,不一定要從宗教上獲得,對於戒毒者而言,要接受信仰治療,先決條件是要接受那個宗教,所以會有一定的限制,但靈性治療,則可以超越宗教層面,而達到戒毒的目的。佛教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宗教,因為佛祖釋迦牟尼並不是神,信仰佛陀只是被其教誨所感動。釋迦佛的教導,主要是圍繞如何過有智慧的生活,藉著清淨的行為來減少煩惱。其中很多實踐的方法,如如何修心、襌坐等,都可以繞過宗教的層面,來幫助濫毒者靈性的提昇,從而達到戒毒的目的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勇猛丈夫觀自在

「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這句說話相信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但用「勇猛丈夫觀自在」來形容觀世音菩薩,則可能比較少見。「華嚴經」中記載:“見岩谷林中金剛石上,有勇猛丈夫觀自在,與諸大菩薩圍繞說經。”所說的就是觀世音菩薩。

在唐代以前的觀音菩薩像,都是大丈夫相,現男身的。如果我們到敦煌參觀壁畫,可以見到很多觀音像皆屬男性,有些還蓄此須。民間的觀世音造像轉化為女相,相信是從南北朝開始。唐初李百樂的《北齊書》記載,南北朝時北齊武成皇帝抱恙。夢見觀世音是位妙年女子,相貌和善,娟好秀美。《南史》則說南朝時陳後主皇后沈氏于,在陳亡後入隋,隋亡後進天靜寺為尼,以“觀音”為名。唐代藝人便以她的相貌作觀音像,從此盛行。其實在「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明了觀音菩薩為了化度眾生,是隨類現身的,當然可以有男相、有女相,不過約大菩薩相說,就是大丈夫相了。用「勇猛丈夫觀自在」來形容這位菩薩,相信是因為要度化無量眾生,沒有大丈夫的勇猛氣概和缺乏精進力是不行的。

「勇猛」「精進」,是梵文Virya的意譯,其實Virya的含義很廣,有奮勇、猛銳、努力、堅毅、勇氣、英雄,或丈夫等義,故並不太容易找到一個很恰當的中文譯名。「精進」在字面上只能顯出努力、求進歩的意思,不易反映Virya的大勇精神和大丈夫氣概,而「勇猛」則表現不出那堅毅的精神。

「精進力」的培育,在佛教徒俢行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阿含經所說的三十七道品中,就有九個項目是有關於精進的。繼四念住後的四正斷,即斷斷、律儀斷、隨護斷和修斷,是為了去惡生善而發勤精進。在四如意足中的「精進如意足」,精進的意思是發勤不息,如意足是如所意願,都得到滿足,即精勤不息的向著目標進發。五根裏的「精進根」,是指「于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精進方便」,而當工夫轉深時,就能產生力量,摧破惡法,「精進根」就轉為五力中「精進力」了。七覺支中的「精進覺支」,則分為「精進斷不善法和精進長養善法」。八正道中的正方便,即「正精進」,是發起欲願,策勵心志,堅毅無間地修行。在菩薩救度眾生的過程中,修「精進波羅密多」,就更是不可缺少的課題了。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心無罣礙

恐懼,這負面的情緒,若懂得使用適當的方法,是可以克服的。

人的情緒千變萬化,錯中複雜,現代神經科學家對於各種情緒的神經機轉,還沒法全盤了解,但郤知道大腦中的杏仁核是掌管恐懼情緒的中樞。(若人的杏仁核遭受到破壞,如患上罕有的腦部疾病,病者就從此不再感受到恐慌,他亦無法辨識到別人臉上的恐懼,而自己亦做不出這表情。)若我們無法克服心中的恐懼,就會變成情緒的奴隸,心理上的失控,會影響我們的生理健康,行為上的衝動,亦會對我們做成傷害。個人恐懼的表現,除了所做出的行為可以傷害到別人外,還會影響他人的情緒,而這情緒的感染力,足以影響整個社群,破壞社會和諧的生活。香港現正飽受非典型肺炎疫症的衝激,社會上人心虛怯,這時刻所要面對的,就是如何轉化這恐懼的情緒,籍此轉危為機。

處理恐懼心態的竅門,就是要認清所面對的危機,了解問題的嚴重性,作出不偏不倚的評估,接受現實,作最壞的打算,但心中懷著不屈不撓,永遠向前望的精神,這樣就能避免受到過份驚恐的心情影響,而做出過激的行為,令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面對非典型肺炎的威脅,有一點點恐懼是必要的,因為這樣可提高我們的警覺性,令我們不會忘記在適當的時候做足預防措施,除了可以保障自己,還可保護別人,減低疫症抗散的機會。過份的恐慌,如足不出戶,或時常心驚膽戰,擔心受到感染,甚至茶飯不思,則是不適當的反應,應該加以制止。處理的方法就是要時常反思,了解這些不適當的行為,只會傷害自己但無補於事。有時我們覺得我們一定會被感染,又或者在染病後會死亡,這些過激的想法,都會令我們感到不安而作出過敏的反應。處理的方法就是用正面的思想來對付它,如提醒自己知道受感染的百份比其實很低,因為每天只有大約三十人受感染,加上做足預防措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同時若果真的生病,亦有很高的治愈率等,來抗衡負面的想法。面對疫症,我們要接受在生活上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亦會帶來經濟上的衝激,但在處理危機的同時,我們可了解到有很多人在關心我們,感受到人間有情,同時亦可籍此激發社會上各階層的凝聚力。

面對危機,對於修行人來說,是難得的際遇,亦是考驗自己的一個好機會。在釋迦佛的時代,有一位出家眾,時常對其他人說法,自己認為已到達阿羅漢的境界。有一天,大家在河裏洗澡,這出家人突然大叫,發狂地奔回岸上,原來他誤把纏著他的水草當作水蛇。他這突如其來的反應,就暴露了他的弱點,知道他還沒有見道。信佛學佛,所學的就是如何處理情緒,只要能明白因緣果報,認清情緒的真面目,常起正思惟,勤修止觀,就能到達定慧均等、悲智交融的境界。心經中說:『菩提薩埵,依般若般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心無罣礙的境界,經過修行,在現實生活中是可以達到的。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五戒中之「不殺生」戒 與 素食健康

五戒中之「不殺生」戒


小乘四波羅夷之第三,大乘十重禁戒 之第一。在戒律中,屬罪之最重者。蓋大乘禁止斷喪有情之生命,小乘則特別重視人命,以殺人命之戒稱為殺人戒,略作殺戒,為四波羅夷之一;殺畜生之戒稱為殺 畜生戒,為九十單墮之一,其罪較殺人命者為輕。在家五戒及沙彌十戒之中,均置不殺生戒於首位,嚴禁犯之。〔梵網經卷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之 一〕(參閱「十重禁戒」461、「四波羅夷」1720


吃素不殺生


佛教徒吃素,主要是因為佛陀主張「不殺生」,包括人和一切動物。歷代很多大德,都語重心長地列舉很多例證,勸導世人不要殺生。

江慎修居士選錄,印光大師鍳定的放生殺生現報錄,就有很多例子,如說到劉氐夫婦殺牛横死:『宋劉肇夫婦屠牛,且嗜食。一夕有童子敲門送簡雲: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辛苦,君看橫死者,儘是食牛人。讀畢,忽不見。夫婦不悟屠嗜如故。居年許,肇夢到冥府,王者怒曰:汝傷牛命甚多,勸化不轉,叱夜叉以長釘釘其頭,痛極而醒,次早氣絕。妻騎牛入市易棺,不覺臀髀與牛皮相連,牢不可脫,數日乃死。』另一個標題為「肉成火種,徽州程某」的例證,就談到程氐兄弟的不同遭遇:『萬歷十五年,徽州程民兄弟作圈養牛,每日擇肥而宰。其弟進圈,有一牛長跪下淚,每次如此。弟憐之,遂改別業營生。且告兄曰:此畜見我必跪,賣作耕牛何如?兄不信,曰:待我試之。明日進圈,果長跪下淚如前,兄怒殺而煮之,煮未熟,鍋中轟轟有聲,牛肉變成火塊噴出戶,屋盡焚,仍不改業。一日出門,遇挑擔賣牛肉者,討帳爭論,一掌即死,到官抵償。其子胸生一毒,五臟皆見備極楚痛。每向人哭曰:我父殺牛,貽累於我。半年方死,弟得善終。』有趣的是書中有很多個案,都與殺「牛」有關,這可能會影響到有些中國人有不吃牛肉的習慣,但為甚麼選擇牛隻,則相信是因為牛對耕作非常重要,艱苦工作的牛易引發人類的良知而不殺害牠們,希望從不吃牛肉開始,慈悲心慢慢培育,進而不殺生而吃素罷!

殺生的惡報極大,在佛經中時常提及,如《分別善惡報應經》中說出,殺生有十種惡報:「一、冤家轉多,二、見者不喜,三、有情驚怖, 四、恆受苦惱,五、常思殺業,六、夢見憂苦,七、臨終悔恨,八、壽命短促,九、心識愚昧,十、死墮地獄。」殺報的惡業如此可怕,對於篤信「因果」的人來說,是有一定的警惕作用的。

佛陀勸勉世人不殺生,並不一定要從因果利害關係著墨。佛教是修「心」的宗教,知道人的煩惱,身心所受的病苦,都與心靈健康有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殺」的念頭和感受,是極端的負面情緒,對身心有害而無益,而所經歷的「殺戮過程」,會反射投影在作業者的心靈深處,做成傷害而不自知。這就是佛教常說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道理,現在是時候讓大家醒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如素 救生


《譬喻經》中有這樣的記載:從前有五個人在離城不遠的森林裏修行,其中一位老師父已證得神通,他的弟子是一個八歲的沙彌。老和尚因為有宿命通,在定中知道了小沙彌的壽命只剩下七天,他心裏想著,若果小沙彌就這様死去,他的父母一定會認為是師父照顧不周,發生意外,心中自然會產生怨恨;因此,老師父告訴小沙彌,說他的雙親很想念他,叫他回去探望父母,過了八天以後才回來。小沙彌很高興地頂禮,辭別了老師父。在回家的途中,天上開始下大雨,小和尚見到雨水快要流進一個蟻窩裏,這樣窩裏的螞蟻就會被溺斃,於是他心念一轉,急忙用土把雨水堵住,使雨水沒有淹到螞蟻窩裏去。小沙彌回家後,一切都很好,並沒有任何事情發生,到了第八天,他就回到師父那裏去了。老師父看到小沙彌能夠平安地回來,感到很奇怪,於是他就入定觀察,才知道小沙彌是因為救了螞蟻而延長了壽命。老師父於是對小沙彌說:「你知不知道自己立了大功德呢?」小沙彌感到很奇怪,回答師父說:「我七天都在家裏,那有做什麼功德?」老師父說:「你的壽命本來只能活到昨天,因為你救了那麼多螞蟻,所以壽命可以延長到八十多歲。」小沙彌聽了師父這番話,恍然大悟,知道善有善報,明白到「救生」的重要,同時了解到一念之仁,可以積褔,一念之差,可下地獄,於是他就努力用功,念念修行,從不懈怠,後來也證得了聖果。

佛陀告誡我們,生命對於每一個眾生都是寶貴的,眾生都具有強力的求生怕死的願望,都會愛惜自己的生命,所以說「螻蟻尚且偷生」。不殺生、吃素,其實只是消極的做法,佛陀是主張積極「救生」的,所以佛經中時常提到救生的好處。孟子公孫丑篇:「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受了大乘菩薩戒的佛教徒,若遇上這樣的情況,是一定要施以援手的,見死不救就是犯戒。梵網經菩薩戒本中明言:『初制意者。菩薩理應殞命救生,而反見眾生苦而無慈救。違行之甚。故須制也。』菩薩以救度眾生為己任,任何可以饒益眾生的行為,都有責任去實行,可行而不行就是犯了「饒益有情戒」。其實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只是助人,還可自利,當生命得到拯救,所展現的喜悅,是可以互相產生共鳴的。談及佛教救生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可說是地藏菩薩的行願。地藏比丘發弘願,常住地獄惡趣「救生」,發願「地獄未清,誓不成佛」,都清楚記錄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了。


食素 放生


佛教奉勸世人吃素,而另一項相關的修行方法,就是「放生」。 「放生」在中國佛教界十分盛行,有特別的儀軌。有調查指出,台中市每年放生的鳥隻在1060萬不等,魚獸龜類放生數量,亦頗可觀。放生是指釋放魚鳥等小動物,使牠們可以重歸山川林海,自由自在地過生活。這一個習俗,其實在我國自古有之。《列子·說符》即載有: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到了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南朝梁武帝蕭衍特別崇奉佛教,下令江南各州府縣遍置放生池,放生的習俗,遂開始在各地流行。

佛教對於生命的尊重,可以從僧侶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遠至釋迦佛的年代,就規定比丘日常的用水,須以濾水袋過濾,所濾得之小生物,要放置在一個容器中,藉此容器將這些小生命送入河川泉池,這個容器,就稱為「放生器」。

梵網戒經中,就說出放生的原因:『一一皆言應生慈悲心,孝順心。…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經中常說:『放生修褔,令度苦厄,不遭眾難』。弘一法師特別找出一些歷史事例,告訴大家放生的好處:『杭州葉洪五,九歲時,得惡夢,驚寤,嘔血滿床,久治不愈。先是彼甚聰穎,家人皆愛之,多與之錢,已積數千緡。至是,其祖母指錢曰:病至不起,欲此何為?盡其所有,買物放生,及錢盡,病遂全愈矣。』另一則則談及放生得子:『杭州、楊墅廟,甚有靈感。紹興人倪玉樹,赴廟求子。願得子日,殺豬羊雞鵝等謝神。夜夢神告曰,汝欲生子,乃立殺願何耶?倪叩首乞示。神曰:爾欲有子,物亦欲有子也。物之多子者莫如魚蝦螺等,爾盍放之!倪自是見魚蝦螺等,即買而投之江。後果連產五子。』

參加放生儀式,其實是一種修行,但可能流傳已久,有時就會變得只尋求形式與計較,其至形成「企業化」的「放生事業或商圈」。一般常見的誤謬觀念大抵有生命個體數量與功德成正比,或放生不同物種的功德效應有異。好像有人相信「龜」為四靈之一﹐所以放生烏龜的功效遠大於放生鳥類。古代放生,很多時是鼓勵獵戶將獵物放生,讓牠們重獲新生,但現代放生的生物,則是從商販處購入,這可能會做成商人為了生計,而捕捉大量生物,做成更大的殺生。其實佛教放生的原義,是不限時間、地點、塲合,侍機而起悲憫心來執行放生,也就是以「平等行慈故,普及一切」、「不起差別心」的「無相放生」,這一點是要大家緊記的。


如素 受戒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徒會吃素,但並不一定懂得佛教徒食素的原因,也不明白為甚麼不是所有佛教徒都如素,其實佛教徒素食的習慣,是源於五戒中的「不殺生」戒的。戒律的成立,有其歷史的過程,佛陀在成立僧團的初期,並沒有制定戒律,而佛陀本身亦不須要守戒,因為佛陀的一切行為都是「如法」的,所以經中說:「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亦不造惡」。佛陀制定戒律,是為了淨化修行人的身、語、意三業,為了淨化人間的社會而設的。佛陀是「大醫王」,眾生都患有「心理」病,因為有些行為會影響病情,所以病人會遵從醫生的勸告,減少造這些行徑。守戒是為了治病,並不是為了討好醫生,這就是受戒與持戒的意義。

佛陀為僧眾制戒,乃是應時應地而作適當的規定。根據巴利文《律藏分別》所記載,有一次,佛陀對諸比丘說:“諸比丘!我欲靜坐半月,除送食者,誰皆不得來我處!”於是所有比丘,都遵照佛陀的吩咐,在半個月內,除了送飯給佛陀的比丘外,沒有人敢打擾佛陀的靜修。就在這個時候,有些比丘因為缺乏指導,在修「不淨觀」時出了問題。他們作不淨觀時,見到自己的身體是如此的無常、骯髒,由此而對自己感到慚羞、困惱和厭惡,感到生不如死,再加上外道魔神的誘惑,於是有的自殺,有的互相幫助對方結束雙方的性命,有的則請別人結束他們生命。有一位鹿杖沙門,在魔神的誘惑下,在一天內竟然殺死了六十位比丘。半個月後,佛陀從靜坐中出來,為諸比丘說法時,驚覺比丘明顯減少,阿難於是報告佛陀所發生的自殺、他殺事件,佛陀就制訂「不殺生」戒。

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護生”,救濟將被殘殺或痛苦的眾生,使之得到解脫。正如印順導師說:“從佛說《阿含經》、《法句經》,到大乘經都說明,這是“以己度他情”,因而自願克制自己情欲的德行。

佛陀在訂立「不殺生」戒時,僅是對人而言,但隨著時間的變遷,不殺生戒被擴大到不殺動物,甚至不毀損植物。不殺生戒被解釋為不斷絕一切生靈的「命根」,令其享盡天然的壽命,而一切生靈則通常指三種眾生:人類、動物和植物。在佛陀時代,古印度人認為植物是有生命的,所不同的是,植物不能移動,而動物能移動;植物屬於具有一根的生命,而動物和人類則為六根具足。不殺生戒還要求我們做到「不叫他殺」或「見殺隨喜」。在《如法經》(DhammikaSutta)中,佛陀說:『不應殺生,不應該指使他人殺生,不應該贊同他人殺生,不向一切生靈施暴,無論這些生靈在這世界上是強者,還是弱者。』。戒的定義,在消極方面是不許作,在積極方面,則是必須作,受了「不殺生」戒,基本要求是不殺生,積極方面,則是如素、救生和放生了。


持素
守戒

中國的襌宗,有這樣的一則記載:唐朝的白居易,當時出任杭州太守,為了得到道林襌師的指導,就冒著生命危險,進入禪師所居住的荒涼山區。他當面請示道林禪師,希望師傅可以傳授高深的佛法,但禪師只簡單地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令這位地方官頗為失望。「這一點連三歲小孩都知道啦!」困惑並面露些許輕蔑表情的官員說道。「沒錯。」道林答:「這一點連三歲小孩都懂得,但是八十歲老翁卻做不到。」聽起來簡單明白,並不表示我們一定做得到,好像佛陀為我們定立的「不殺生」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很多人以為吃素困難,守「不殺生戒」容易,其實若是真的要做到「絶不殺生」,是一点也不輕易的。

在佛陀住世的時候,有「放生器」的設立,就知道要遵守「不殺生」戒是絶不馬虎的。佛陀就曾經對一些阿羅漢開示,告訴他們在喝水時不要用神通觀看,否則會看到水中的微生物,為了不忍心殺害牠們而不飲用食水,致影響身體健康。當我們患病時,若是因為病毒或細菌感染,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療,我們都是要遵從醫生的吩咐的。有一個常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受了不殺生戒後,可不可殺害害蟲如蟑螂、螞蟻或蚊蠅等。雖然我們知道這些害蟲會傳播疫病,但我們可以做的是應該用盡任何方法來避免受到這些蟲蟻的傷害,但不可以主動地殺害牠們,這一点在我們受戒前是要想清楚,真的有心堅持這個原則,才接受這條戒律。我們可以清除污水,多清潔我們的家居,以避免這些害蟲滋長。我們可以用蚊怕水,穿上長袖衣服,也可以驅逐這些蚊蟲,但不可以殺害牠們,因為要完成這個殺戮行為,我們是一定會動瞋念的,而守戒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不要讓這些負面情緒有生起的空間。

《法句經》中說: 一切懼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殺教他殺。 一切懼刀杖,一切皆愛生,以自度他情,莫殺教他殺。守戒持素,可以長養慈悲心,但是僅記不要因為立下了這一個誓言而自覺高人一等,而產生我慢心。食長素時,要得到家人的同意,令他們知道素食不會影響健康,不要令他們對佛教有任何誤解,或產生憎恨心。吃長素後,可能會時常出入素菜館,而與食肉的朋友疏離,這一點是會影響弘法利生的,所以在生活的習慣上,是應該有相應的調節的。


為何食素?


數月前,根據明報新聞網報導,美國動物權益組織發表了一段偷拍片斷,顯示肯德基家鄉雞供應商工人虐待雞隻。一直聲討肯德基家鄉雞的動物權益組織PETA派出臥底,到西佛吉尼亞州家鄉雞供應商的屠房偷拍。組織表示,由於肯德基指出,該處供應被指為全年最佳供應商,所以他們希望瞭解他們屠宰雞隻的手法。在偷拍片斷中,發覺工人將雞只粗暴地擲在牆上及地下,亦有人將垂死的雞隻當足球,亦有工人用雙腳大力踏在地上的雞只。 有關物組織指出,工人扭斷雞嘴及雞頸,有人甚至將煙草塞進雞的眼部及口部,令它們死前飽受虐待。雖然這是一則小小的新聞,但卻可以給我們帶來一點反醒,就是這些工人平日未必有虐畜的行為,但當面對這樣的殺戮場面,難免會被感染而做出不當的行徑。這可能亦是很多人吃素的原因,因為減少對肉食的需求,自然會減少殺戮,而減低發生虐畜的行為了。

在現代繁榮的社會,很多女性都出外工作,很少在家中殺生煮食,所以現在的小孩,沒有太多的機會看到「劏雞殺鴨」的情況。很多人若果有緣見到人類如何虐殺「田雞」,怎樣處理「生魚」和殺「狗」等等的慘狀,自然會選擇不殺生。當你有機會到屠宰場參觀,面對那慘不忍睹的場面,感受到被屠殺的動物那種無助的慘況,自然會吃不下口中的肉,而多吃蔬果,進而「茹素」了。

持素的Michael Fox博士在重返伊甸園一書中說道,依據對中樞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化學分析,我們得以瞭解在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並沒有性質上的差別。老鼠和人,兩者在生理與情感狀態(例如,壓力和憂慮)的生物化學過程僅有微小的差別。 為了生產出廉價的肉食,養殖業已把活生生、有感覺的動物看成是一種貨品,在美國,幾乎所有的虐待動物的法律都成功地把〝標準農牧業慣例〞排除在外,而造成了動物的巨大苦難,如動物飼養在極度擠迫的籠子裏等等。叔本華說:「有些人認為我們對動物所做的一切皆不含道德意義,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又有些人只是嘴巴上賣弄著道德,事實上又認為我們對動物並無任何義務,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人就在這些謬誤中表現了可怕的殘虐性與野蠻性。」聖雄甘地曾說:「一個民族與其道德進步,可以從動物所受的待遇來評判。」佛陀和佛教其中一樣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其「慈悲觀」和「平等觀」,不只對「人」,還包括一切「有情」(「有情」,英文sentient beings,指具有生命之一切眾生。又作一切含識、一切眾生。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類、天道等),因為眾生皆有「佛性」,所以要度化的對象,就不只是人類,還有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動物」了。

如何吃素?

你可以為了很多原因而吃素?為了宗教上的理由?為了身體健康?為了環保?甚至可能你覺得只有素食美味?但若果你不懂得如何食素?只吃蔬菜、豆腐、生果和飯麵,又吃油膩的東西,在營養學的角度來說,是不健康的。吃素可以說是一門學問,要有充分的認識和周詳的計劃,才能成為一位容光煥發、充滿活力的素食者。若不注意而隨便亂吃,就可能造成營養不良,甚至形成健康問題。

榖類食品是人類的主要食糧,是製造熱量的來源。從營養學的角度,我們推薦全穀類食品如糙米、胚芽米、全麥麵包等,而對於素食者而言,就更加重要,因為它們含有維生素B群﹐E及多種微量礦物質。五穀類食物應該和黃豆製品(豆漿、豆腐、豆干等)一同食用,因為它們的蛋白質可以相互彌補彼此之不足,讓蛋白質的品質如同肉類的蛋白質一樣好。黃豆製品是素食者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一定要充分攝取。

植物性食品通常比肉類含有更多的膳食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但是素食者也可能容易缺乏某些礦物質及維生素。維生素B12一般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通常維生素B12缺乏症狀要很久才會形成,但是一旦發生,則會造成腦部及神經不可恢復的傷害(如惡性貧血等)。如果是不攝取牛奶或雞蛋的完全素食者,則建議適量補充B12維生素D存在於肝臟、牛奶、蛋等動物性食品中,但是皮膚內有維生素D的先質,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將先質轉換成維生素D,因此要注意戶外活動,特別是老人與小孩。

素食者(尤其是婦女)缺鐵的可能性更大,其實深綠色蔬菜豆類等食物,鐵質都很豐富,只是植物性食品中的膳食纖維、植酸、草酸等會影響鐵質吸收。但是維生素C卻有助於鐵質的吸收,因此素食者在攝取鐵質來源的食物時,應同時攝取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果服用鐵質營養補充劑,應與牛奶分開,因為牛奶會影響鐵質的利用。除了鐵質、鈣質及鋅等礦物質也有類似的問題,如果吃素者不攝取乳製品,就有需要適量攝取鈣質的營養補充劑。全穀類和豆類含有鋅,而全麥麵包在經由酵母醱酵後,可降低植酸的含量,對於礦物質的吸收會更有幫助。

為了追求美味,現代發展出許多仿葷食的素菜,如素花枝、素鴨、素排骨、素火腿等。仿肉類的素菜是以黃豆加工製成,但也不乏在加工過程中不當添加食品添加物,所以要注意對身體會造成什麼傷害。煮素菜時若用太多油,則讓素食所推崇的優點如可以控制體重、預防肥胖、減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效果大打折扣。對於大量食用蔬菜的素食者來說,農藥的使用,亦是一項值得注意的問題。孕婦、孩童及青少年若要吃素、宜吃蛋奶素。若是非吃純素不可,則建議找一位營養師建議飲食,必要時應攝取營養補充劑。


健康素食


1997年羅帕民意調查估計全美國的全素食者在六十萬至一百萬之間,而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就宣導美國人,少食用動物脂肪。其實,大多數素食者選擇非肉類食物,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様對身體健康更有好處。從人的生理結構來研究,人類牙齒和腸道的設計,有別於全素食的動物,但和全肉食動物的設計,亦有所不同,是適用於食肉和纖維的。更廣泛的食物選擇,對人類可以傳宗接代,生活在這個「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的動物世界裏,是有所幫助的。食素可以說是人類文化進步的結果,一些人由於宗教信仰而選擇素食,這包括第七天耶穌復活教、印度教的教徒和佛教徒,而天主教亦有守齋戒的時間。另一些人選擇素食是因為他們覺得,食用動物不道德,或是討厭肉味。有些人可能是為了環保而吃素,或植物性食物比動物性食物便宜。其實食全素的習慣,是有別於一般人的生活習慣,從醫學的角度來說,看成是一種治療身體疾病的方法(素食療法)是正確的。

在工作上需要大運動量的人士,會擔心食素影響到他們的工作能力,但科學研究顯示,這種顧慮是不必要的。百科全書裏記載,在1904 年比利時大學的舒特登(H.Schouteden)對人的手臂進行了研究,他比較素食者和食肉者的耐力、力量和疲勞消除的速度,結果顯示,素食者在三方面都較強。一九五六年,一位英國素食者以六小時又二十分的時間,游過英吉利海峽,刷新紀錄。英國素食者組成的自行車俱樂部,參賽的成績並不遜色於一般運動員。

科學資料顯示,素食不僅減少肥胖和便秘,而且減少酒精中毒和肺癌患病危險。這可能與素食者的生習慣有關,因為他們很少會吸煙、酗酒和服用軟性毒品。人類死因的前幾名,包括心臟病、中風和某些癌症,都可能和吃過多的肉類,吸收過量的動物脂肪有關。傳統的美國食品,是包含大量肉類、家禽、乳製品和富含脂肪及熱量的速食食品,證據顯示,多吃這些食物是有害的。素食者的食物中沒有來源於動物的飽和脂肪,蔬菜中的不飽和脂肪可以作為肉類中飽和脂肪很好的替代品。來源於蔬菜中的脂肪因不含膽固醇,是一種充足和健康的替代品。膽固醇是心臟病的最大禍根,而不飽和脂肪可以降低膽固醇。還有證據表明,食用不含動物脂肪的食物,可以減少高血壓、糖尿病和膽結石。曾有一些哈佛的醫生與科學家,到南美厄瓜多爾一個偏遠村落採訪。這個村落裡的四百位居民都吃素,調查結果令人「難以置信」;年紀最大的是一百二十一歲,還有許多超過百歲的人瑞;徹底的檢查之後,發現全村只有兩個人有心臟病的跡象。

素食療法

國柱是我多年的好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最近發覺自己的背部劇痛,甚至影響行動,經過檢查後,原來是在脊椎的位置生了一個腫瘤,於是接受手術治療。手術進行得很順利,腫瘤成功地割除了,人也慢慢康服,但不幸地腫瘤的性質是淋巴腺癌,所以要進一步接受電療和化療,來根治癌細胞,而這塲與病魔對抗的硬仗,亦變得辛苦多了。對於四十多歲的他來說,這不幸的事情可說是一項沉重的打擊,但他還是堅強地一步步地走過了。生病後,在生活上當然會有一定的變化,與他傾談,知道除了病苦令他對人生有更深刻的認識外,其中一個重要的轉變,就是他決定了以後「茹素」,他說這純粹是一項宗教上的決定,雖然他的家人會擔心素食會影響他的健康。其實若果他的親屬對素食有正確的認識,瞭解到甚至有人推動「素食療法」,就知道這些顧慮是不必要的了。

素食的習慣,近年開始在世界各地流行,記得在十數年前,若你是素食者,會給人投以奇異的目光,同時會認為一定是宗教因素。隨著素食日趁普遍,選擇食素已不用多作解釋,現在也不須要一定在家中或到素食店才能食素,在很多飲食的場合,都會有素菜給大眾選擇,比從前方便了不少。現今吃素,除了多了很多原材料選擇外,烹調的方法亦多采多姿,層出不窮,增加了不少飲食的樂趣,令吃素變得不再單調。當然若果真的選擇長期茹素,就應該對素食有更深的認識,真的懂得如何吃素,才能體會到食素的好處。

素食是指飲食中只有或主要是植物性食物的習慣。除了大家都不吃紅色肉類這點外,素食者所選用的其他食物,會隨著吃素的原因,有時會各有不同。某些素食者吃魚、家禽及植物性食物,另外一些不吃魚和家禽,但要吃乳製品和雞蛋。嚴格的素食主義者(Vegans)不吃肉類、魚、家禽、甚至雞蛋和乳製品。有些素食者希望把所有非植物性東西都排除在他們生活之外,因此,他們拒絕穿取材於動物和昆蟲的衣服(絲綢、毛料和皮革)。據資料統計,大多數素食者的食物中都包括乳製品和雞蛋。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甚麼是佛法 一本好的佛學初階書

書評:甚麼是佛法 一本好的佛學初階書
原載於第22期普明雙月刊

《甚麼是佛法》是張澄基居士應美國佛教會之請而作演講的講辭,早於一九六六年已編輯成書出版。張居士曾任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教授,精通梵文、西藏文、英文和中文,有中、英文著作多種,惜已於年前往生。

《甚麼是佛法》這一書的內容,可分為幾個部份,包括「佛法與其他宗教的比較」、「甚麼是佛」、「禪的概述」和「一般人可行的方便法門」等。

在「佛法與其他宗教的比較」中,他指出佛法與其他宗教有七個相異的地方,即

佛法否認上帝創造世界及最初的開始
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宗教,卻不許可人成為上帝
佛法是一個具有包含性和圓通性的教理,其他的宗教,卻多半是有排外性的
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煩惱和有我見的;佛卻是無煩惱的大自在解脫者
佛是民主的,重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卻多半是獨斷性和獨裁性的
佛法的愛,是無限的;其他宗教的愛,是有限的
佛教所教的往生淨土,和其他宗教的永生天堂完全不同
這七點可以說是指出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使初接觸佛教的人,對佛學有一概括的認識。

在「甚麼是佛」一文中,張居士清楚地對「佛」下了一個定義:『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亦即是佛是全智,全悲和大能的人。這一個定義,雖然簡單,但不流於空泛,使未接觸過佛教的人士也有一清楚的認識。

「禪的概述」一篇中更精確地道出修禪的原因,不是要有神通,而是為了改變人類心識形態思維方法的缺點,這缺點包括:

人類思想方式,是累積性的。
人類思想方式,是有限性的。
人類思想方式,是有矛盾性的。
人類思想方式,是顛倒性的。
人類思想方式,是虛弱的。
人類思想方式,是執實性的。
這些缺點人類常是不易察覺的,但一經提點,即有茅塞頓開的感覺,是十分發人深省的。

在我們這個複雜而又繁忙的社會裏,很多人都覺得修行是十分困難,仿如空中樓閣,但張居士於「一般人可行的方便法門」中,則提出了幾項隨時隨地可行的修行方法,包括:

利用各種機會安定心境。
遇事試作進一步觀。
將你自己比作佛。
時時要想到因果。

《甚麼是佛法》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因為一方面可以把它作為一本初階書,另一方面也利用它作為強化自己認識的書本。

友好連結:健身健心網www.mind2spirit.com